南島魯瑪社電子報
2023/3 月號

遷徙的族人,不遷徙的精神
山上教室教師/Lavakaw
深了,和 sasale/陳叁祥 ame/父親輩統稱 邊工作邊聊天,有時唱歌有時互相勉勵,更多的是向 ame 請教,聊著作物、聊著遷徙的路線、聊著我們的族語、更聊起現在的「魯凱人」和我們不捨的文化。

聊著聊著就要亮了,ame 說,跟他的大哥約好,要帶我去看山上的田園,想說會給我很多的想像和力量,才講完不到半小時,我們就到田園去了。車還沒停,眼睛就直接被綁架,真是太美太有力量了,一區一區的農作物沒有浪費我眼前所看見的土地,有著六七塊的小米園、四五塊的紅黎園、三四塊不同種的芋頭園,和種植在各處的山藥。ame 說,「這就是我養育子女和可以分享族人的地方,我和老婆很認真的生活,感謝祖先還有 masangngialalai 換工的方式,讓我們從 Kucapungane/好茶部落 遷到這裡,還是那麼的魯凱,ila/走, 出發 我們去挖寶藏。」

ame 帶我到一顆樹下,二話不說就開始挖了,小鋤頭換成大鐵棒,心想我開的貨車應該載不動這顆樹啊,ame :「kauvaituba, madrau, wadrelesu?/山藥在那裡,很大哦,你有看到嗎?」我們挖了快30分鐘,終於把 tuba/大山藥 從樹根裡挖了出來,看我很認真的在享受當下,ame 又帶我去挖了好吃的水芋,並教我要如何種和怎麼吃,真的是太幸福了。突然,ame 左手一掃,指向左後方的西邊山上說,這樣過去就是 Kucapungane/好茶部落 了,我們就是從那邊過來的,我這輩子走過三次這個路線,ai~(當下懷念過往的感觸聲,是不捨、是懷念、也是再見)

ila, taubalryunga, talradradraumitanekusasale。走吧我們回家了,sasale 一定是在等我們了。

masangngialalai:假設今天甲族人要除草疏苗,需要稍多人力的工作才能較輕鬆的快點做完,族人就會邀約一同去甲族人的田園一起一起,2或3天甲族人田園該工作完畢,甲方準備大家一起吃個晚餐,也聊聊下一家大概是誰家需要一起一起的,以此類推,工作聊天之餘達到互相幫忙,較不累又很歡樂,更是從古至今族人聯繫情感,又可輪流一起完成階段性工作很棒的方式。

謝謝欄杆、謝謝地板、更謝謝孩子
家長/Apuy
季開學,pinanaman 的孩子比一般學校多一週的假,家長會上,我們決議用織羅部落每年1月1日的祭祀方式 Misarao’ 來進行開學儀式。在我們部落,Misarao’ 可以翻譯為元旦感恩祭儀式。

家長會後我發現,自己還沒主導過這項儀式,一直都是由婆婆 ina Sefi 帶著我們一家大小做,為了開學儀式能夠順利進行,我詳細詢問 ina Sefi 和我的先生 Oduy,要先做好筆記,才有些自信帶領孩子一起做 Misarao’。

新學期開學當天,我帶著煮好的 HakHak/糯米飯 和糯米水,跟孩子們解說:「新的開始,要跟過去說再見,也要跟陪著我們一年的『物』說謝謝,今天 ina Apuy 要帶大家做『Misarao’』的儀式,現在你們先想好你最想感謝的三個『物』,待會 ina 會陪著你們去感謝它們。ina 先示範,『我想感謝這座小橋,謝謝小橋這麼穩固的在這裡,讓每位經過你的人,都那麼便捷的到達對面去,今年希望你依然穩固的在這裡,謝謝你。』然後拿起 Hakhak 用手捏成 Tolon/麻糬,黏在橋上某個角落,在周圍倒一些糯米水。」

示範後,我陪著孩子去感謝他們要謝謝的「物」;Talay 謝謝欄杆,每天到學校都讓他坐在欄杆上,不曾跌倒,「我今年會繼續坐你喔!謝謝你」,接著拿起 Hakhak 用手捏成 Tolon 黏在欄杆,再倒上糯米水。Nikar 謝謝教室外面的遊憩平台,不論是晴天或雨天,都最愛來這裡快樂的玩,「謝謝你」,再拿起 Hakhak 用手捏成 Tolon ,黏在某個角落後倒一些糯米水。Kacaw 謝謝土地,「因為有你才可以在這裡蓋教室,謝謝你」,將 Hakhak 用手捏成 Tolon 後,黏在教室前面的地上某個角落,周圍再倒一些糯米水。跟著孩子們做儀式,聽到孩子們最天真的願,最真的感謝,讓我感動萬分,也是我最深的感謝。
母語 + 教育 = ?
議題專員/徐卉馨
讓我說聲遲來的「世界母語日快樂!」

今年母語日,我在想一組很小(或很大)的問題:當我說出「母語教育」這個詞時,我將母語當作動詞、名詞還是形容詞來用?不同方式意味著「學習母語」或是「用母語來學習」?還是有別種排列組合的可能?它們的差別是什麼?

現今的多語世界中,有許多人正在用各式各樣的路徑、嘗試一些新的方法,努力將「母語」和「教育」結合在一起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三個很好的例子:

1、教科文組織將2023年世界母語日主題定為「多語教育——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」,這個主題呼應聯合國教育轉型高峰會中做出的建議。

教科文組織建議,孩子們應該要在剛進入學校的早期階段,就以母語來受教育,可以結合其他官方語言(Official language)教學,作為一種多語教育的取徑。教科文組織秘書長 Audrey Azoulay 表示,語言多樣性是文化的重要元素,為了維護語言多樣性,教科文組織敦促各國政府擁抱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,並強調應該從孩子剛進入學校的階段開始著手。

2、教科文組織正在努力倡議的「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」行動計畫

教科文組織在一篇文章〈為何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重要?〉提及,研究顯示,用母語進行教育,學生們更能互相包容,也能增進學習品質,這代表母語教育有助於人們相互理解,彼此尊重,讓各個語言蘊含的豐富文化持續活躍。可惜的是,在多數國家裡,很大一部分的學生都不是以母語來受教育,另外,世界上語言多樣性( linguistic diversity),也因為越來越多語言消失,而遭遇危機。國際社會應致力於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,增進人們對母語重要性的理解,在孩子進入學校教育的早期階段就投入心力,並且,應該讓這件事進入公眾的生活中。

3、教科文組織致力推動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(IDIL2022-2032)倡議行動

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中,大部分都是原住民族語言,而這些語言的存續面臨最危急的挑戰。聯合國大會將2022年到2032訂為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,以喚起各國對原住民語的重視。教科文組織作為致力推動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的機構,提供各國行動的建議,包含教育、法律、政策架構等多種方案,來促進原住民語言的活躍性。

在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網站上,教科文組織說明原住民語言如此重要的原因:「語言涉及了身份認同、文化多樣性、精神、溝通、社會整合、教育與發展等多層面的複雜連結,對人類和地球來說非常重要。語言也扮演著人權與自由的基礎,在世界永續發展、良好治理、和平與和解的層面,發揮關鍵作用。」



・本期電子報請讓我特別提及一則讀者來函。感謝 Bîng-Tsiong 來信,提醒了我上期內容的缺失,並慷慨提供我勘誤時,引用他的信件內容。

在上一期電子報我的文章〈很慢的果子〉有一句話說,「台語裡說『現摘的果子』寫成華文便是『很慢的果子』」。Bîng-Tsiong 提及這句話的失誤,並為這句話的意思,提供兩個更好的表達方案:「華語「現摘」,台語的說法是「現挽[hiān-bán]」,聽起來有點像是華語的『很慢』或是更簡單一點『華語「現摘」,台語的說法聽起來有點像是華語的『很慢』。」

謝謝 Bîng-Tsiong 的溫柔[un-jiû],讓我和孩子們一同走在學習自己的母語的路上時,得以知曉自己尚不成熟的地方,繼續勇敢地前進。


資料來源:

Why mother language-based education is essential
https://www.unesco.org/en/articles/why-mother-language-based-education-essential

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21 February
https://www.un.org/en/observances/mother-language-day

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: UNESCO calls on countries to implement mother language-based education
https://www.unesco.org/en/articles/international-mother-language-day-unesco-calls-countries-implement-mother-language-based-education

IDIL2022-2032
https://idil2022-2032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