請讓我說聲遲來的「世界母語日快樂!」
今年母語日,我在想一組很小(或很大)的問題:當我說出「母語教育」這個詞時,我將母語當作動詞、名詞還是形容詞來用?不同方式意味著「學習母語」或是「用母語來學習」?還是有別種排列組合的可能?它們的差別是什麼?
現今的多語世界中,有許多人正在用各式各樣的路徑、嘗試一些新的方法,努力將「母語」和「教育」結合在一起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三個很好的例子:
1、教科文組織將2023年世界母語日主題定為「多語教育——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」,這個主題呼應聯合國教育轉型高峰會中做出的建議。
教科文組織建議,孩子們應該要在剛進入學校的早期階段,就以母語來受教育,可以結合其他官方語言(Official
language)教學,作為一種多語教育的取徑。教科文組織秘書長 Audrey Azoulay
表示,語言多樣性是文化的重要元素,為了維護語言多樣性,教科文組織敦促各國政府擁抱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,並強調應該從孩子剛進入學校的階段開始著手。
2、教科文組織正在努力倡議的「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」行動計畫
教科文組織在一篇文章〈為何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重要?〉提及,研究顯示,用母語進行教育,學生們更能互相包容,也能增進學習品質,這代表母語教育有助於人們相互理解,彼此尊重,讓各個語言蘊含的豐富文化持續活躍。可惜的是,在多數國家裡,很大一部分的學生都不是以母語來受教育,另外,世界上語言多樣性(
linguistic
diversity),也因為越來越多語言消失,而遭遇危機。國際社會應致力於以母語為本的多語教育,增進人們對母語重要性的理解,在孩子進入學校教育的早期階段就投入心力,並且,應該讓這件事進入公眾的生活中。
3、教科文組織致力推動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(IDIL2022-2032)倡議行動
全世界7000多種語言中,大部分都是原住民族語言,而這些語言的存續面臨最危急的挑戰。聯合國大會將2022年到2032訂為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,以喚起各國對原住民語的重視。教科文組織作為致力推動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的機構,提供各國行動的建議,包含教育、法律、政策架構等多種方案,來促進原住民語言的活躍性。
在「國際原住民語言十年」網站上,教科文組織說明原住民語言如此重要的原因:「語言涉及了身份認同、文化多樣性、精神、溝通、社會整合、教育與發展等多層面的複雜連結,對人類和地球來說非常重要。語言也扮演著人權與自由的基礎,在世界永續發展、良好治理、和平與和解的層面,發揮關鍵作用。」
・本期電子報請讓我特別提及一則讀者來函。感謝
Bîng-Tsiong 來信,提醒了我上期內容的缺失,並慷慨提供我勘誤時,引用他的信件內容。
在上一期電子報我的文章〈很慢的果子〉有一句話說,「台語裡說『現摘的果子』寫成華文便是『很慢的果子』」。Bîng-Tsiong 提及這句話的失誤,並為這句話的意思,提供兩個更好的表達方案:「華語「現摘」,台語的說法是「現挽[hiān-bán]」,聽起來有點像是華語的『很慢』或是更簡單一點『華語「現摘」,台語的說法聽起來有點像是華語的『很慢』。」
謝謝 Bîng-Tsiong
的溫柔[un-jiû],讓我和孩子們一同走在學習自己的母語的路上時,得以知曉自己尚不成熟的地方,繼續勇敢地前進。
資料來源:
Why mother language-based education is essential
https://www.unesco.org/en/articles/why-mother-language-based-education-essential
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 21 February
https://www.un.org/en/observances/mother-language-day
International Mother Language Day: UNESCO calls on countries to implement mother language-based
education
https://www.unesco.org/en/articles/international-mother-language-day-unesco-calls-countries-implement-mother-language-based-education
IDIL2022-2032
https://idil2022-2032.or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