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島魯瑪社 5月的腳印👣
Pangcah 的十三菜一湯
Lopi/河邊教室家長
季學期的最後一週,在 Pinanaman 煮了「十三菜一湯」。「十三菜一湯」聽起來好像是十三種菜色、ㄧ種湯擺在桌上,但不是喔!十三菜一湯是 Pangcah 的一道美食,取在地多種食材、各種土地自然生長的青菜,煮成的一鍋湯,非常鮮甜。

每一個季節,不同的地區都會有不同的食材,沒有所謂固定的幾種菜,有時兩三種、有時多到十幾種。用最健康的原型食材煮湯,湯頭鮮甜無比,就是 Pangcah 特有的料理之一、土地自然生長的蔬菜美食。

Pangcah 是菜的民族,對於大自然養成的植物,有著豐富的知識與使用方法,嫁來多年我也愛上 Pangcah 的飲食文化,在部落附近走走,都會採摘多種天然生長的蔬菜。

那天走著走著就採到了八九種,加上阿嬤們送我的、他們自己種的菜就有十幾種。高興的我第一個念頭就是要帶到教室煮,分享我的美食給 wawa 跟 singsi 們,剛好我又代班準備午餐,直接就給 wawa 上一堂 Pangcah 的食農課。wawa 們可能記不住總共有哪些菜,但味覺會記住食物的鮮甜,也會記住 Pangcah 的自然蔬菜文化及共享文化。
送給 Paelrese 的生日花環
Cemeceme/山上教室老師
讀部落,是孩子們最愛的時光。每個小角落都在孩子們主動的互動、分享中,充滿了笑聲,有時也有小衝突與淚水,但在這樣的情境裡,魯凱語自然成了我們引導和陪伴的語言。最常聽見彼此提醒的,就是那句溫柔叮嚀:「 iyaku, vagata/請說魯凱語!」

這一天,我們騎車前往神山多功能操場,快樂的孩子們有人騎車、有人跑步、有人抓昆蟲,歡笑聲在部落裡四處飛揚,熱鬧得不得了!只有 Deresai,靜靜地在草地上採著各種小花。她一邊小心地挑選,一邊悄悄走到我耳邊說:「明天是 Paelrese 的生日,我要做一束花送給她喔!不要告訴她呦~」說完還趕緊把花藏到背後,怕被發現。看著她手裡的花,我讚嘆地說:「好漂亮喔!Paelrese 一定會喜歡!」接著提議:「要不要編成花環?會更特別喔!」我們尊重孩子們的想法,只輕輕地提點,Deresai 聽了,眼睛立刻閃亮亮地回答:「好呀!編生日花環!」

對她來說,三股編、四股編早已熟門熟路,她小小的手專注又認真,自己發現問題、自己想辦法解決,編織出一圈又一圈美麗的花環。不只用大自然的素材,也把心裡的祝福一起編了進去。編好後,她又跑到 ina Kalisekese 耳邊小聲叮嚀:「這個是送給 Paelrese 的喔,不能說喔~」ina 笑著點頭,眼裡滿是欣賞。Deresai 小心地把花環藏起來,靜靜等待那個重要的時刻。

隔天下午,Paelrese 的生日派對上,有蛋糕、有祝福、有大家齊聲唱的生日歌。在眾人的注視下,Deresai 捧著親手編的花環,輕輕為 Paelrese 戴上,然後緊緊抱著她說:「生日快樂!」那一刻,我們都深深感受到,在這個小小的 Syaalrima 魯凱教室裡,愛正在一點一滴地發芽、茁壯,像花朵一樣,在每個孩子的心裡盛開。
原~來,這樣吃就是原型食物!
Apuy Anaw/河邊教室家長
年前,我上了綠色照顧員培訓,其中有一堂營養學相關知識的課程,讓我知道了「原型食物」指的是自然形態的食物,也就是盡可能保留原貌、天然的食物。我不禁想起我人生的第一個偶像 — 已過世的外婆,原型、天然的定義根本就是外婆「食」的日常。

小時候,外婆就住在我家隔壁,我們用餐是分開煮的,因為她有她習慣的吃法,每天的菜都只有一樣苦菜湯,我們這些孫子們沒辦法接受。我印象深刻的是某一次,她為了吸引我們陪她吃飯,在苦菜湯加了很多 po’rek/南瓜花,直說今天的湯是甜的!等到最怕苦味的我夾起裡面的瘦肉,試吃了一口,大聲說:「阿嬤今天的湯是甜的!」其他的表弟表妹才敢來,跟著一起陪她吃。

我家附近的野菜如如 rokoc/山蘇、paheko/過貓、tatokem/龍葵,kasipilay/咸豐草、ta’na/刺蔥、hanaceka’ay/野莧,pah’pah no sokoy/木鱉葉、pah’pah no kakorot/苦瓜葉、rapot/地瓜葉,都是常出現的菜色,不過我最愛的還是季節限定的 po’rek。雖然一般人會覺得煮南瓜花是殘害幼苗,但有時候產季、量太多,外婆還是會犧牲一些南瓜的未來,給愛孫們吃。

我永遠記得剛出社會時,常常被其他族群的朋友介紹說「這是我的朋友,她是吃草的民族 — 阿美族」,其實我蠻喜歡這樣的說法,畢竟小時候真的是吃這些健康的草長大的。

在現在的工作上,利用這些健康飲食的概念,同時也是 fa’na no ta’as/祖先的智慧,不只是為了長者,更是為了孩子。以當季的新鮮食材為主要飲食,就能夠健康吃、吃健康,像我的外婆那樣。

生活裡的魯凱數學
Lisin/魯凱數學課本作者
隨著三個孩子慢慢長大,生活中開始出現各種數學題:

要怎麼把路上被長輩給的芋頭乾,平均分給在場的大人與小朋友?多的可以怎麼分?
小米收成時,老人家是如何分束綁?怎麼算出堆疊在穀倉的小米數量有多少?
傳統服上的一個珠繡圖紋需要用幾顆珠子?繞一圈裙襬大概需要用掉多少珠珠?
霧台魯凱的新年 —— 8 月 15 日的Tangidrakakalane/收穫祭是最重要的日子,往前一個星期是幾月幾日呢?
去麵攤吃麵總共吃了多少?拿整鈔付錢要找回多少?

六、七、八歲孩子的數學,開始應用在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小小大大的問題,
而我們的魯凱語數學課本,也需要以更貼近孩子日常的各種問題為例子,提供適合的解題方法。

在採集老人家的計算分類方式,總像是進到另一個世界,例如以小米為重的魯凱族,發展出收成小米綑綁把數計算的方式,不是習以為常的十進位,而是 4 把合成 1 單位,從 4 把到 8 把、8 把到 12 把、12 把到 24 把、24 把到 48 把、48 把到 96 把、96 把到 120 把。

若有族人收成 120 把或以上的小米,就可以 twatinatina 了,twa 是指「做」的意思,tinatina 是指裝了至少 120 把的小米,紮實擺好、壓綁好在大背簍的樣子稱作 tinatina , 120 把以上的小米妥善地裝進背簍的工序,就稱為 twatinatina。

收成小米的地主和幾位部落族人將 120 把小米裝入竹編的籃子裡,再由部落的男子們 papwabaliu /輪流背負,把小米從距離部落很遠的田裡揹回家,除了告知部落族人當年的收成、分享喜悅,也顯示出魯凱族的團結,靠著部落裡有背負能力的男子共同合作,才能把兩百五十到三百公斤重量之間的小米背負回家。

這樣的數學,乘載著魯凱族傳統古老的智慧,有著迷人的思路與邏輯;這樣的數學,除了學會基本計算,還有更多有深度的魯凱生活故事可以聆聽。
河邊腳印
4/3 春日國小運動會,wawa 們大聲唱著屬於 Pinanaman 的班歌,揮舞香蕉葉做成的旗幟,亮麗登場!這首歌是 singsi 每天教大家練習的成果,wawa 們響亮的歌聲,讓更多人認識了 Pinanaman 喲!

4/8 一年一度的 da’ci /箭筍季來啦~ Pinanaman 的大家再次到紅葉的山上報到啦~經驗豐富的 Hafay 還笑著問竹林主人:「 ina 你記得我嗎?我去年也有來哦!」wawa 們都知道, da’ci 喜歡躲在潮濕陰暗的地方,比膝蓋矮的還太小、超過膝蓋就過期了,跟雨鞋一樣高才是剛剛好😆!

4/9 Muakay 完成了她的作品牆啦~把學習成果一張張貼上牆,看著滿滿的作品,笑容也滿出來了🥰雨天畫的芭蕉、山邊的家、有山有海的夢想房子……每一幅都是專屬於 Akay 的小天地,也散發著自信光芒✨!我們一起期待, wawa 們把 Pinanaman 打造成獨一無二的藝術展吧~🎨

4/17 Pinanaman 的午餐超特別,是由家長輪流準備的喔!Pangcah 飲食中重要的蔬菜湯,常常是用六種、七種、甚至八種青菜原型煮成,超營養~這天 ina Lopi 更狂,直接煮出破紀錄的十三菜一湯!😲💥 wawa 們吃得健康又開心,還用味道記住了 Pangcah 的美味!

4/18 在 ina Apuy 的食農課上,Muakay 一直搔 Hafay 癢癢~😂 ina 就順勢教大家:原來 Pangcah 的語言裡,「癢」有很多種說法!
👉 搔別人癢叫 sangasal
👉 被蚊子咬的癢是 ca’enget
👉 被稻穀刮得癢癢的叫 cahenien
Pangcah 是不是很難?但~是不是超有趣!

4/23 春季結業式, wawa 們在熱情的太陽下,用超熱血的單車之旅畫下最用力的句點!🚴‍♀️一路騎在彎彎又崎嶇的高難度路線上,大家氣喘吁吁、水喝不停, singsi 超擔心,還勸大家先上車休息。沒想到 wawa 們毅力耐力大爆發💥臉都騎白了、肚子餓扁了,就是不想放棄!雖然最後還是請大家停下來休息一下,但 wawa 的堅持和拚勁,真的讓大人超級佩服又感動🥹❤️
山上腳印
4/7 Inavale 最近超迷唸課本!她最愛一年級冬季語文課本裡的 tapathagilaneta kai kameane 「一天的開始」的課文,每天都會大聲唸好幾遍給同學聽,一起分享故事✨真的太喜歡了,課本都快翻壞啦~要趕快幫她換一本新的才行😂

4/9 Deresai 自己畫了一張藏寶地圖,在部落散步課上邀請大家一起來玩尋寶!尋寶途中,孩子們沿路和長輩打招呼、用魯凱語認識動植物,還在田邊吃到 lriluku/桑椹😋撿到的檳榔鞘還變成拖車玩具!雖然沒找到金銀財寶,卻發現了更多寶藏,有自然的、有文化的,都是部落教室裡的~❤️

4/11 Inavale 和 Deresai 採了附近的植物編花環🌿不只戴在頭上美美的,還拿來做門的裝飾 pangiraeragerane ~教室變漂亮,自己也變亮晶晶,大家看了都好開心🥰

4/18 跟著 Cemeceme tautu 部落走讀,孩子們像平常一樣活潑地奔跑玩樂之外,也靜靜地在石板屋前,畫下自己眼中的美麗部落🎨

4/23 午後陽光下,大家跟著 Ubange kaingu 曬蔬菜時,教室來了超棒的訪客!下部落的長輩到 Syaalrima 探訪,還帶來自己編的紅藜頭圈🎁孩子們一看到就搶著想戴!雖然 kaingu 說只有女生能戴,Taudakyane 和 Dawkui 還是偷偷戴了一下~一樣又帥又美啦😆✨

4/24 部落走讀時,老師會陪孩子一起收集「路上遇到的話」,跟長輩聊天,學母語、認識部落文化~看到 ina 搬重物,孩子們會馬上衝去幫忙!魯凱互助精神的發揮,讓長輩們都超感動❤️有位 kaingu 還送來自己種的紅藜,孩子們就地坐下來,將這份獨特的禮物編成了美麗的花環🥰
魯瑪辦公室腳印
4/12 魯瑪回到好久不見的 25x40 藝文空間,在老闆逸蓁實現夢想的地方,舉辦嘉義場募款分享會!老朋友來更新近況,看見孩子們茁壯成長很欣慰;新朋友也加入了解,一起為全母語教育努力💪和嘉義的夥伴們一起聊、一起想,讓夢想的路越走越穩、越來越亮✨

4/17 魯瑪和高師大客華雙語師培中心見面交流,一起聊語言復振的挑戰與希望!
從母語教師支持機制、家長參與,到教室怎麼走入部落、連結在地,每個問題都聊得超深入🧠客華中心的老師們對全母語教室好奇不已,魯瑪也對美濃地區的學校如何推動客華英三語沉浸式教育很感興趣~這場難得又溫暖的深度對話,讓我們彼此鼓勵、一起往同一個方向前進。不論在體制內外,我們都希望 — 讓台灣的母語,繼續活著、發光!✨

4/24 課本設計師 Selep 終於再次來到 Syaalrima!大家一起做 abai,Taudakyane 負責生火,Ubange ina 手把手地帶著孩子把 abai 小心翼翼地放進大鍋子裡~這時 Paelrese 突然對著 abai 說:「我愛你, I love you~要變好吃哦,這是我們大家要送給 kaka 們的禮物!」🥹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