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隨著三個孩子慢慢長大,生活中開始出現各種數學題:
要怎麼把路上被長輩給的芋頭乾,平均分給在場的大人與小朋友?多的可以怎麼分? 小米收成時,老人家是如何分束綁?怎麼算出堆疊在穀倉的小米數量有多少? 傳統服上的一個珠繡圖紋需要用幾顆珠子?繞一圈裙襬大概需要用掉多少珠珠? 霧台魯凱的新年 —— 8 月 15
日的Tangidrakakalane/收穫祭是最重要的日子,往前一個星期是幾月幾日呢? 去麵攤吃麵總共吃了多少?拿整鈔付錢要找回多少?
六、七、八歲孩子的數學,開始應用在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小小大大的問題, 而我們的魯凱語數學課本,也需要以更貼近孩子日常的各種問題為例子,提供適合的解題方法。
在採集老人家的計算分類方式,總像是進到另一個世界,例如以小米為重的魯凱族,發展出收成小米綑綁把數計算的方式,不是習以為常的十進位,而是 4 把合成 1 單位,從 4 把到 8 把、8 把到 12 把、12 把到 24 把、24
把到 48 把、48 把到 96 把、96 把到 120 把。
若有族人收成 120 把或以上的小米,就可以 twatinatina 了,twa 是指「做」的意思,tinatina 是指裝了至少 120 把的小米,紮實擺好、壓綁好在大背簍的樣子稱作 tinatina , 120 把以上的小米妥善地裝進背簍的工序,就稱為 twatinatina。
收成小米的地主和幾位部落族人將 120 把小米裝入竹編的籃子裡,再由部落的男子們 papwabaliu
/輪流背負,把小米從距離部落很遠的田裡揹回家,除了告知部落族人當年的收成、分享喜悅,也顯示出魯凱族的團結,靠著部落裡有背負能力的男子共同合作,才能把兩百五十到三百公斤重量之間的小米背負回家。
這樣的數學,乘載著魯凱族傳統古老的智慧,有著迷人的思路與邏輯;這樣的數學,除了學會基本計算,還有更多有深度的魯凱生活故事可以聆聽。
|